——聚焦内蒙古地质找矿和地勘单位改革
摘自《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王亚楠
8月的内蒙古草原,风和日丽。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中央媒体“找矿突破在行动”采访团的记者们。他们深入地质找矿一线项目部,在偏僻的小山村,揭开大型钼矿埋藏千年的秘密……
近年来,内蒙古地质找矿成果喜人,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有色金属资源接续基地、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矿产资源基地。矿业经济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不仅为全区能源、重化工和冶金等特色产业提供了资源保障,也为国家建设战略资源接替基地奠定了基础。正是基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以煤电、天然气为主的化学工业,以钢、铁、铝、铅、锌为主的冶金工业等逐渐成为具有内蒙古特色的资源性产业,成为助推自治区发展的主导力量。
新机制带来找矿大突破
8月15日,采访团一行从呼和浩特出发,颠簸300多公里,赶到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曹四夭村。
曹四夭村距兴和县城约4公里。据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勘查院院长王令全介绍,2007~2008年,河南地矿局二院承担内蒙古地勘基金项目1∶5万矿调项目时,发现这里地物化综合异常。2010年5月~2011年9月,通过预查,他们在此发现了隐伏钼矿体。今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区财政厅、地勘基金管理中心及河南地矿局二院共同召开曹四夭项目协调会,决定追加钻探工作量。
据曹四夭项目负责人、河南地矿局二院副总工李香资介绍,已发现的异常矿体东西长2000余米,南北宽1600余米,单矿体最大厚度906米,平均品位0.082%。目前,该项目已完工钻孔19个,计划在今年9月底完成野外工作,年底前完成报告评审,估算钼金属量(333+334)250万吨,现已控制的曹四夭钼矿有可能成为国内乃至世界单矿床规模最大的钼矿。同时,勘查区钼矿体外围一钻孔见到了垂厚约100米的铅锌矿化,钻孔中块状闪锌矿厚度达6米,钼矿体东部地表已发现铅锌矿化,初步判断分析,外围可能会有新的找矿突破。
乌兰察布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介绍,早在几年前,国家和自治区政府就在这里开展了一些公益性地质工作,但并未发现较好的异常区。为尽快推进勘查步伐,贯彻落实地质找矿新机制,尽早实现“358”找矿战略行动目标,自治区政府又加大投入力度,终于实现了曹四夭钼矿重大突破。最大与否还得靠最后提交的报告说话,但曹四夭钼矿显示出的特大的规模、巨大的开采优势及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已毋庸置疑。
曹四夭钼矿成为自治区落实地质找矿新机制、实现重大突破的缩影。内蒙古地域辽阔,跨越华北地台与天山—内蒙古—兴安地槽褶皱区两大大地构造单元,地层发育齐全,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同时在国家确定的20个重要成矿带中,大兴安岭成矿带主体和北山成矿带部分位于内蒙古,矿产资源潜力巨大。目前,通过基础性地质调查和航空物探测量等工作,发现各类磁性地球物理异常近万处,地球化学异常3880处,圈定找矿靶区1000余处,提供矿产资源勘查基础300余处;经过进一步勘查,形成大中型矿产地和远景区30余处,包头市哈达门金矿、东乌旗铅锌矿及鄂尔多斯、二连铀矿等4个勘查区域,被列入国家47个重点整装勘查区,最近又有两处被列入国家整装勘查区;水文地质勘查圈定富水地段23处,为内蒙古12个盟市57个旗县地区及重要口岸、工业园区找到了重要水源地,寻找出可供持续开发的大中型水源地60处,不仅缓解了当地群众饮用水困难,也为政府涉及用水问题的重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达到3629.81亿吨,累计勘查估算资源总量7601.42亿吨(包括334),基本摸清了全区煤炭资源家底;非能源固体矿产累计查明资源储量铁矿石40.77亿吨、铜667.46万吨、铅锌3203.6万吨、钨12.50万吨、锡40.31万吨、钼113.42万吨、金504.46吨。特别是地质勘查基金启动以来,内蒙古财政投入90亿元,对地质找矿工作发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地勘单位改革释放巨大能量
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取得的辉煌成果,是内蒙古自治区地质找矿事业的最大亮点之一。
改革带来了困惑和阵痛,同时也带来了希望与新生。地勘行业职工从过去怀疑、不理解到积极参与、支持,地勘单位的领导也从过去要资金转变为要政策、要发展。
内蒙古地矿局副局长郑翻身介绍,在改革过程中,他们深刻感悟到地勘单位只有尽快与市场经济接轨,尽快融入区域经济,才能持续发展。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土资源厅的指导下,他们从“三项制度”入手,有序地推进改革,建立了适应企业化经营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突出主业,延长产业链条,坚持走探、采、选、冶一体化的路子,把地勘企业做强、做大,实现跨越性发展。
改革是一次裂变,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内蒙古地矿人在改革中创造了奇迹,在地质找矿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2010年,内蒙古地矿局初步探明乌拉特后旗查干花钼多金属矿详查和阿鲁科尔沁旗劳家沟铅锌多金属矿普查特大型矿床2处,中—大型矿床9处,中型矿床3处;提交煤炭资源储量(含334)341亿吨,其中焦煤约15亿吨。同时,新发现有良好前景,有可能取得找矿突破的矿产地19处。在地热资源勘查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分别在包头市和乌海市成功完成2口地热井施工;在察哈尔右翼后旗白音查干镇、奈曼旗南部高氟及缺水山区和喀喇沁旗等缺水地区找水取得重大进展,解决了3.6万人口和6万牲畜的饮水问题。2011年,初步探明锡林浩特市石灰窑稀有金属及锡钨矿普查、阿拉善右旗扎木敖包铁石墨矿普查、土默特左旗善岱芒硝矿普查、新疆509道班Ⅱ号铅多金属矿等特大型矿床4处,大型矿床7处,中型矿床17处。依托丰富的找矿成果,拜仁、维拉斯托、兴安铜锌、兴安银铅等一大批矿山、冶炼企业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在“走出去”方面,内蒙古地矿局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他们紧紧抓住地质工作的主战场和热点地区,在立足区内的同时,进一步开拓区外、国外地质市场,先后在蒙古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区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截至“十一五”末,该局资产总额达到108亿元,是“十五”末的9倍;净资产总额达到32亿元,是“十五”末的8倍;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6.27万元,是“十五”末的3.8倍。2011年,该局实现总收入85.93亿元,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7.66万元。
郑翻身把成果的取得归结于“内部企业化管理”,他认为,地勘单位内部企业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实现了地质找矿成果与地勘单位领导班子的业绩挂钩,与相关技术人员的收入挂钩,有效地促进了全局地质找矿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找矿突破“三把斧”必不可少
“各地勘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经营和自主选择,除重大决策外不需上级部门批准。这样在生产经营和人才使用上,各地勘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在体制和机制上,各地勘单位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投资、合理使用人才,极大地调动地勘单位和广大技术人员的找矿积极性。”内蒙古地矿局副总工程师赵士宝如是说,“在此基础上,实现找矿更大突破,人才、装备和科技这‘三把斧’必不可少。”
为从根本上解决地勘单位找矿设备老化问题,不断提高地勘单位的找矿能力,以适应当前“攻深找盲”阶段的技术要求,自治区政府为各地勘单位配备了目前最先进的地质找矿设备,设备总金额1.1亿元,极大地提高了找矿成功率。
针对地质找矿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合作,开展了《内蒙古自治区内生金属成矿规律及靶区筛选》科研工作,对地勘单位所有新登矿权进行了筛选分类,发现了一批具有大中型找矿前景的勘查区,为今后地质勘查提供了后备基地;与北京大学合作开展“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技术在矿山成矿预测中的应用”和“多源空间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有效推进了矿区勘查、矿山开采和地质资料的综合利用。
可以说,内蒙古是我国近年来地质找矿工作中的一只领头雁。
与其他诸多省份一样,内蒙古地质找矿工作也面临基础性研究工作薄弱这一难题。
据介绍,目前1∶5万区调工作仅占自治区面积的13.55%,大比例尺物化探工作基本未开展,各主要成矿区带没有开展过系统地综合研究,对成矿地质背景和成果规律的研究和认识还不够;万平方公里发现矿产地数量已由当初的7.7个达到了14.4个,但这仍然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与内蒙古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也不相称……
诸多问题的存在,同时也为内蒙古贯彻实施找矿突破行动,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和广阔的前景。
据介绍,到2020年,内蒙古预计1∶5区调完成可测图幅面积45%,基本完成重点成矿区带主要找矿远景区1∶5矿调,全区累计查明资源储量煤炭4230亿吨、铁50亿吨~55亿吨、铜1100万吨、铅锌5000万吨、金800吨、银4.15万吨,预计新发现石油、天然气大中型矿产地5~6处,页岩气大中型矿产地3处。
伴随着一组组喜人的数字,一座座崛起的矿山,内蒙古地质人正以崭新的姿态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