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4-19 浏览次数:100次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再次强调,“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这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目标要求。
不敢腐、不能腐更多地侧重于治腐惩贪、制度建设、思想教育等措施和手段,不想腐则更多地侧重于领导者的个人修为。
“慎独”思想在现代被普遍理解为:一人独处时,也严于律己,谨慎不苟,不会有任何违反道德、法律的行为。
《后汉书·杨震传》有个非常有名的故事:王密在昌邑做县令,为了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他始终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恰巧朝廷派来的新任太守杨震和王密多少有些交情。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岂能错过?王密立刻跑去拉拢关系,他不惜血本,竟拎着十斤黄金公然行贿,杨震愤愤地质问:“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毫不脸红地答道:“暮夜,无知得。”意思是并非光天化日众目睽睽,我送礼您收钱的事儿谁会知道呢?杨震既是正人君子,又是清官廉吏,他哪里受得了这番侮辱?立刻寸步不让地挖苦说:“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湛湛青天不可欺”,做了枉法的丑事,不但法纪难容,连上天都要报复你!杨震由此获得“四知太守”的雅号,他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历史上空回荡了两千年。
众目睽睽之下,道德准则释放一种抑制力。国法当头时,制度条律又强加一种约束力。大多数人可以“慎众”,在人前中规中矩,一丝不苟。然当所有外力忽然消失的“真空状态”时,本性就可能动摇,蠢蠢欲动的私心杂念也将改变人的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
“慎独”最能考验人的意志和品行,倘若修身能渡过这道难关,就不失为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慎独”这话题看似古老,却不专属于泛黄的历史,它与现代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干部修养的提高息息相关。刘少奇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管,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叫做'慎独’。”“慎独”作为一种传统修身法,不仅在古代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今也能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鲁迅先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看来他深谙“慎独”的重要。慎独是在人们精神戒备最薄弱时激发出的一种自律意识。慎独之心时刻提醒人们:要战战兢兢地做事,如履薄冰地做人。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古人尚有完善自我的人生理想,现代人则更应见贤思齐,力争达到这种修身境界。
倘若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能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追求“慎独”这种理想境界。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把“慎独”作为人生信条,时刻绷紧拒腐防变之弦,始终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则不想腐则成为一种风尚,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终将建成。